今天是:
城乡规划学(0833)
一、学科简介
城乡规划学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城市建设管理与法规等。
现有教学科研人员3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高级工程师职称以上1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具有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11人。
近五年,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项,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或承担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65篇,其中SCI、EI收录4篇,出版或参与编写学术专著3部;承担横向科研项目1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设计类奖励22项。
学科依托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平台有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数字城市和虚拟现实实验室、安徽建苑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甲级)以及安徽省徽派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徽派建筑研究所、教育部建筑能效控制与评估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管理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
研究面向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下的城乡空间健康发展和运行理论、基于低碳城市理念的城市土地使用方式和空间布局模型、城市空间形态与交通组织模式、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过程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关性及其互动规律;研究基于数字信息技术改进城乡规划设计技术和方法;多学科交叉渗透研究城市设计理论及其方法;研究乡村发展历史与特征、乡村规划理论与方法、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发展模式等。
2、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研究具有特定地域针对性的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理论和方法,建构基于可持续性的城市形态优化理论,重点开展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研究;研究区域城乡发展战略及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生态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相关政策等。
3、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
研究城乡建设与发展史、城乡规划发展史,研究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既有聚落的保护、改造、利用方法和途径;重点开展徽州地域文化与徽州聚落形成发展历史、徽州聚落规划理念等研究,研究徽州古村落保护、改造、利用、传承发展的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
4、城市建设管理与法规
研究城乡规划法规体系、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研究城乡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及其评估理论与方法、城乡规划管理政策与制度改革、城乡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融合管理模式;研究并制定地方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关法规及技术规范,研究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模式和方法,研究城乡综合防灾规划理论和方法。
三、学科优势
1、城乡规划理论和方法研究。将GIS、RS等新技术应用于城乡规划与设计的分析和模拟等,构建基于GIS的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分析方法框架;提出基于城市设计的城镇特色空间形态塑造技术;从编制与实施过程探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和制度改革;研究徽州传统聚落规划与设计理念。
2、区域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城镇发展规律及其空间差异,探索长江中下游地区城镇化发展空间模式、动力机制、规划对策;基于城市经济联系、文化基质、支撑体系等研究并提出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方法及其发展模式;研究适合地域特征的新型乡村居民点规划建设模式与规划方法,探索新型乡村居民点建设在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保护及特色塑造等方面的规划设计途径与方法。
3、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研究。基于安徽省丰富的历史遗存和独特的地理环境,研究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及名村发展演进过程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保护等级与范围划定方法、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技术措施;开展以徽州古村落为主的地域历史遗存保护与利用规划研究,提出徽州古村落保护与更新技术和方法、特色传承与发展的路径与策略、基于徽州地域特色的新型乡村居民点建设模式等。
四、主要学术带头人
储金龙
1964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和方法、GIS与RS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近五年,承担“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文社科基金2项,承担政府和企业委托的研究型或应用型课题80余项,获各类科研经费370余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篇;出版专著1部,获安徽省优秀学术论文奖1项、优秀勘察设计奖2项。
蔚芝炳
1958年生,本科,教授级高级规划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及小城镇规划方法等。近五年,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完成安徽省行业规范和标准制定2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完成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以及美好乡村规划等多种类型项目20余项,获研究经费12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