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健康提示
发布时间: 2024-07-03 浏览次数: 45

七月,盛夏已至,天气以炎热、潮湿为主,高温高湿环境下易发生中暑,持续降雨可能导致局部洪涝灾害,同时各种病原微生物处于活跃时期。在此提醒广大居民朋友要了解汛期卫生防疫知识,并做好高温中暑、食源性疾病、发热伴、登革热、疟疾的预防。

图片
图片
汛期卫生防疫知识
图片

当前已进入汛期,汛期过后容易给各种传染病“钻空子”,为了更好的应对,您需要知道以下健康知识。

健康提示

01
注意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要洗手,注意手部清洁,不用脏手揉眼睛不共用毛巾、脸盆,不要随地吐痰和大小便。皮肤接触雨水后及时清洗,不光足涉水。

02
注意食品卫生和水源卫生



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生冷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食物生熟要分开,碗筷要清洁消毒后使用。

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不喝生水。装水的缸、桶、锅、盆等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


03
注意环境卫生



开展环境整治,及时清除淤泥、垃圾、污水和杂物,进行水井清洁与消毒,整修厕所与禽畜圈。发现动物尸体,及时向当地畜牧管理部门报告和处理。

04
做好四害防控



清理垃圾,翻瓮倒罐,清除积水,减少蚊子、苍蝇、蟑螂和老鼠孳生。应用纱门、纱窗、防蝇罩,防止蚊虫叮咬和污染食物。规范开展灭蚊、灭蝇、灭蟑和灭鼠工作。

05
及时问诊就医



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皮疹、呕吐、腹泻等不适,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高温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导致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轻症中暑可出现头痛头晕、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等。一旦发展为重症中暑,则可出现大量出汗、血压下降、晕厥、肌肉痉挛,甚至发生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症状户外作业人员如快递员、外卖员、建筑工人等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健康提示

01
适量喝水



夏季预防中暑应提前适量饮水。可饮用一些淡盐水,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02
注意防晒



避开正午时段外出,外出时可选择浅色透气的服装。使用遮阳帽、太阳镜、太阳伞、防晒霜等防晒用品。

03
合理休息



高温作业人员应避免正午时段作业。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注意合理休息,并随身携带藿香正气丸、十滴水等防暑降温药品,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入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健康提示

01
不喝生水,不吃生食



饮用水要煮沸消毒,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经彻底加热的肉类。

02
注意卫生,勤洗手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

03
合理储存食物



在室温下,熟食存放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家庭自制食品在冰箱冷冻室的存放时间不要超过1个月;预包装食品即使在保质期内,最好也不要超过3个月。不买、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定期清理冰箱,保持冰箱卫生。

04
谨慎生食或外餐



生的肉、蛋、奶及蔬果等很容易被细菌、病毒还有寄生虫污染。尤其是生鱼片,生蚝等,食用有风险,务必谨慎,不买三无产品。




发热伴

发热伴全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导致死亡,发现、救治不及时可导致重症甚至死亡。高发人群主要以45岁以上农民为主,主要为从事户外生产劳动的人群发病最高,其次为野外垂钓者、宠物医院工作人员。多发于春夏秋季,集中在4-10月份。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效药。

健康提示

01
远离野草灌木,加强防护



外出游玩时,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户外活动时应穿长袖浅色衣物,扎紧衣袖和裤腿,裸露皮肤部位可涂抹驱避剂;可采用含0.5%的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杀虫剂浸泡或喷撒衣物和帐篷等。

02
户外返家后及时检查



户外活动后,进入室内前认真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体表,防止通过衣物和宠物把蜱虫带回家;同时建议尽快沐浴更衣,并检查身体是否有蜱虫附着。

03
保持居所环境卫生



家附近有农田、杂草的居民,注意定期清理家庭周边杂草,清理和杀灭家居环境中的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的附着蜱;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防止蜱附着。

04
科学应对蜱虫叮咬



若被蜱虫叮咬,切勿生拉硬拽,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蜱虫。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伤口。在两周内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暴露史。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突起高热,伴头疼、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为主要症状。每年的5-11月份是东南亚地区登革热的流行季节,也是我国发生登革热输入病例的高发季节。登革热在我国的境外输入病例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沿海或沿边地区,具有典型的输入性突发性。该病传播迅猛、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健康提示

01
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如需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或国家,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外出时应穿浅色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喷涂蚊虫驱避剂;尽量不在蚊虫活动高峰时段在树丛、草地、垃圾桶旁逗留。

02
灭蚊虫、防叮咬



日常保持工作地、居住地环境清洁,及时清理房间的垃圾和卫生死角;房间内可安装蚊帐、纱门、纱窗或使用蚊香、灭蚊拍等驱蚊;外出时可随身携带驱避剂。

03
及时就医



从登革热流行地区返回人员,如半个月内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及蚊虫叮咬史。


疟疾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主要通过经感染的按蚊叮咬或输血传播引起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因发作时患者会感觉“发冷”、“发热”、“寒战”,俗称“打摆子”,古代称为“瘴气”。感染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间日疟、恶性疟、卵形疟和三日疟四种,此外,诺氏疟原虫也能感染人体。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东地中海、美洲地区等,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疟疾高度流行。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巴西、缅甸等热门旅游国家均有疟疾病例报告。中国已在2021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认证为无疟疾国家。由于人员的跨境流动,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疟疾输入病例,并时有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间日疟和卵形疟首选磷酸氯喹加磷酸伯氨喹;三日疟首选磷酸氯喹;恶性疟可选择ACTs或磷酸咯萘啶;重症疟疾可选择青蒿素类注射液或磷酸咯萘啶注射液。

健康提示

01
出境前备好预防药物



出境前应了解目的地国家的疟疾流行状况,学习疟疾防治知识,可向当地海关或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咨询预防药物使用。

02
防叮咬,灭蚊虫



尽量避免在疟疾流行国家或地区的黄昏至次日黎明时段(蚊虫活动高峰期)到野外活动;夜晚户外活动时穿长袖衣和长裤,皮肤暴露处涂抹防蚊虫叮咬的驱避剂,防止叮咬;睡觉时使用蚊帐、蚊香等防蚊措施。

03
及时就医



赴疟疾流行国家或地区旅居的回国人员入境后1个月内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疟疾流行地区或国家旅居史,便于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来源于包河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