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健康提示
发布时间: 2024-06-19 浏览次数: 10
六月健康提示
June Health Tips

六月已至,盛夏已来。温馨提醒市民朋友们应注意百日咳、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肠道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传染病的预防。

图片
01
百日咳

图片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百日咳典型症状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反复多次,直至咳出黏痰,昼轻夜重;咳嗽可能会持续2-3个月,所以叫“百日咳”。患者、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婴幼儿及5岁以下儿童是高发人群,青少年、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也可发病。百日咳的抗菌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或克拉霉素等。



健康提示
Health Tips
图片
01
适时接种疫苗

针对百日咳预防,我国当前使用的是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百白破疫苗),总共包括4剂次接种,分别在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家长应遵从疫苗接种规范,按时带孩子完成全流程接种。

图片
02
易感人群做好日常防护

小孩、年老体弱者、孕妇等易感人群在百日咳流行季,尽量不要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在公共场所注意戴好口罩,与咳嗽患者保持安全距离;室内经常开窗通风,同时保证勤洗手、适当锻炼、清淡饮食,以提高自身抵抗力。

图片
03
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若出现持续咳嗽且夜间加重等疑似百日咳症状,应及时就诊,早期用药可以有效缩短症状持续时间,预防重症及各类并发症发生,并减少相互传染的机会。

图片


图片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
02

图片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经呼吸道飞沫、粪口途径、接触传播等方式传播,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疹,部分患者仅表现为皮疹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每年的4月至7月是主要流行季节。研究显示,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疗效,若使用利巴韦林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和生殖毒性。



健康提示
Health Tips
图片
01
适时接种疫苗

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图片
02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勤洗澡;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并应及时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图片
03
勤消毒,常通风

家庭常备“84”消毒液,75%酒精对肠道病毒无效,注意室内外环境卫生,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奶瓶、奶嘴及孩子常用的餐具应经常彻底清洗消毒。

图片
04
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一旦出现呕吐、嗜睡、皮肤发花、出冷汗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拖延治疗或误诊易使患儿发展成为重症病例,甚至导致死亡。

图片


图片
03
肠道传染病

图片

肠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一类感染性疾病,常见的包括细菌性痢疾等细菌性肠道感染、诺如病毒等病毒性肠道感染、阿米巴痢疾等寄生虫感染。每年5-10月为高发季节,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呕吐为主。



健康提示
Health Tips
图片
01
不喝生水,不吃生食

饮用水要煮沸消毒,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经彻底加热的肉类。

图片
02
注意卫生,勤洗手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

图片
03
适时接种疫苗

接种轮状病毒等肠道传染病相关疫苗,加强身体免疫力,预防感染。

图片
04
勤消毒,常通风

定期进行家里卫生清洁工作,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图片


图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04

图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蜱虫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恶心、腹泻、白细胞降低和血小板减少为主,部分患者可因肝、肾、心脏等多器官衰竭而死亡。该病的主要流行季节为4-10月份,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区、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农民或从事野外作业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针对并发症的治疗。



健康提示
Health Tips
图片
01
远离野草灌木,加强防护

外出游玩时,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户外活动时应穿长袖浅色衣物,扎紧衣袖和裤腿,裸露皮肤部位可涂抹驱避剂;可采用0.5%的氯菊酯等杀虫剂浸泡或喷撒衣物和帐篷等露营装备。

图片
02
保持居所环境卫生

生活在山区、丘陵地区的居民,注意定期清理家庭周边杂草,清理和杀灭家居环境中的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的附着蜱;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防止蜱附着。

图片
03
户外返家后及时检查

户外活动后,进入室内前认真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体表,防止通过衣物和宠物把蜱虫带回家;同时建议尽快沐浴更衣,并检查身体是否有蜱虫附着。

图片
04
科学应对蜱虫叮咬

若被蜱虫叮咬,切勿生拉硬拽,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蜱虫。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伤口。在两周内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暴露史。

图片
05
谨防院内感染

在抢救或护理危重患者,尤其是患者有咯血、呕血现象时,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患者血液、体液直接接触。




                                   来源于(包河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