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卫生健康提示
发布时间: 2024-04-08 浏览次数: 1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四月到来,居民外出踏青,赏花游春活动增加,

提示您做好百日咳、手足口病、狂犬病、

发热伴、野生植物中毒及花粉过敏等疾病预防。

  




图片

近期百日咳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与普通感冒、流感、新冠等引起的咳嗽不同,百日咳会表现出严重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的吸气声。一般来说,所有人群都易感,但1岁以内未完成全程基础免疫接种的婴儿易感性最强,严重病例也多见于婴幼儿。成人也可能感染百日咳,目前百日咳发病年龄高峰已从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不过成人患百日咳症状普遍较轻,婴儿仍是百日咳发病的高风险人群






健康提示:

(1)及时诊断和隔离。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青少年,咳嗽持续2周以上、伴有痉挛、程度剧烈,尤其是咳得整夜睡不着觉、眼睛充血,或身边有类似病例后自己突发咳嗽,应主动前往医院。确诊后要及早隔离,切断传染源。

(2)易感人群做好日常防护。小孩、年老体弱者、孕妇等易感人群在百日咳流行季,尽量不要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在公共场所注意戴好口罩,避免跟咳嗽患者接触;室内经常开窗通风,同时保证勤洗手、适当锻炼、清淡饮食,以提高自身抵抗力。

(3)适时接种疫苗。针对百日咳预防,我国当前使用的是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百白破疫苗),总共包括4剂次接种,分别在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家长应遵从疫苗接种规范,按时带孩子完成全流程接种。

图片


图片

手足口病即将进入流行期,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经呼吸道飞沫、粪口途径、接触传播等方式传播,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每年的4月至7月是手足口病的主要流行季节,进入4月份以后,手足口病例数可能会上升。






图片
健康提示:

(1)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勤洗澡;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并应及时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3)家庭常备“84”消毒液,75%酒精对肠道病毒无效,注意室内外环境卫生,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奶瓶、奶嘴及孩子常用的餐具应经常彻底清洗消毒。

(4)3岁以下儿童是重症手足口病的高危人群,且易出现手足口病重复感染,流行季节不宜去室内游乐场或共享玩具区。

(5)手足口病患儿一旦出现呕吐、嗜睡、皮肤发花、出冷汗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拖延治疗或误诊易使患儿发展成为重症病例,甚至导致死亡。

(6)幼托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制度、通风消毒等措施,发现病儿及时隔离上报,做好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发现、应对和处置。

图片

图片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病死率几乎100%。春季猫狗等动物进入发情期,是狂犬病发病的高发期。随着天气回暖,民众的外出活动增加及衣衫减少,被犬只咬伤后,易造成皮肤破损。






图片
健康提示:

(1)科学管理宠物,饲养宠物的家庭应办理养犬登记证,及时主动给宠物接种疫苗,同时圈养好自己的宠物,不要随意遗弃。

(2)在外出遛狗时,应使用犬链、嘴套、犬笼等,以便控制犬类的活动范围和行为,避免犬伤人事件的发生。

(3)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和流浪动物,不要挑逗、玩弄猫、狗等动物,不要打扰在进食、睡觉或看护幼崽的猫、狗,不要让动物舔舐皮肤伤口。

(4)被猫、狗等动物咬伤后应及时前往就近犬伤门诊处理伤口。

(5)相比之下儿童被咬伤更为危险,被咬的伤口深而严重,部位越靠近头、颈、面、手部越危险,需要特别重视,必须严格冲洗伤口、注射免疫球蛋白和选用更高效的疫苗并按程序接种。




图片



图片

发热伴全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蜱虫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恶心、腹泻、白细胞降低和血小板减少为主,少数病例情况危重,出现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等,可因肝、肾、心脏等多器官衰竭而死亡。该病在我省的流行季节为4-10月份,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区、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郊游或从事野外作业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图片
健康提示:

(1)远离野草灌木,加强个人防护。在丘陵、山区等林荫小道上行走时应尽量走在路中间,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同时避免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穿长袖浅色光滑衣服,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扎紧,不要穿凉鞋,裸露的皮肤应喷涂驱避剂。

(2)保持居所环境卫生。定期清理家庭周围的杂草,清运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若发现家中宠物有蜱虫寄生时,可以用杀蜱药剂驱虫。

(3)户外返家后及时检查。户外活动后,进入室内前认真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体表,防止通过衣物和宠物把蜱虫带回家;同时建议尽快沐浴更衣,并检查身体是否有蜱虫附着。

(4)科学应对蜱虫叮咬。若被蜱虫叮咬,切勿生拉硬拽,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蜱虫。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伤口。在两周内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暴露史。

(5)谨防院内感染。在抢救或护理危重患者,尤其是患者有咯血、呕血现象时,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患者血液、体液直接接触。

  

图片


图片

近期,气温逐渐回升,野生植物生长旺盛,吃货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应谨防误采误食中毒。






图片
健康提示:

(1)外出郊游时不要采摘、购买、加工和食用不熟悉或来源不明的山野菜、野果及菌类。

(2)注意饮食安全,首先应清洗干净,对不宜生食的野菜,需要经浸泡、蒸煮、烹调等处理。

(3)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严把原料关,不采摘、不加工、不经营不认识的野菜或蘑菇。

(4)若食用野生植物发生食物中毒要及时就医。

图片


图片

花红柳绿,山花烂漫之时,往往也是花粉过敏高发时段,对于易过敏人群,应做好个人防护。






图片
过敏者健康提示:

(1)花粉过敏者适量减少户外时间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在花粉浓度较高时段(如晴天、多风天)外出,减少花粉的吸入量。

(2)外出郊游时最好带上抗过敏药品,穿长袖衣服,佩戴口罩和眼镜,避免与花粉直接接触。户外活动结束回家后,要及时更换外衣,并洗脸、漱口、清除鼻腔分泌物。

(3)若感到皮肤发痒、全身发热、咳嗽时,应马上离开花粉密集地,及时到医院诊治。


                                               (来源于包河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