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获得幸福感?点击探索人生旅途中的“幸福方程式”

发布者:吉晓青发布时间:2023-05-14浏览次数:411


文:无边的世界

“浙大博士成为外卖小哥”事件近期在各大门户网站持续发酵成为了近期社媒热议的话题。





 


为什么博士会回去送外卖?

他为什么选择送外卖?

如果博士都要去送外卖,那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究竟获得了什么?

我们时常歌颂不懈的努力与艰苦的奋斗,那我们所歌颂赞美的能够转化成等量的幸福感吗?风雨过后真的能看到阳光与彩虹吗?

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了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如何获得幸福感?”

在想清楚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幸福从哪里来?”

 

 

用方程式归纳幸福的来源

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古已有之,曾经家喻户晓的黄梅戏唱段《女驸马》一句“我中状元不为把功名显,我中状元不为做大官”就道出了冯素贞眼中读书人寒窗苦读的真实目的:一是为了功成名就受人瞩目,二是往后能够升官发财高人一等。这二者代表了我国古代世俗对于幸福来源的看法。但这种趋向功利主义的观点究竟是否能反应“幸福的来源”呢?

在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著作《真正的幸福》中,他用一个简单的等式来描述幸福的来源:

幸福水平= 范围因素+环境因素 + 控制因素

其中幸福水平就是塞利格曼用作量化幸福感的测量水平,可由三个独立因素线性加和得到:

“范围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多有体现,我们很容易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就如同水面的波纹起起伏伏。不过这种起伏总会被我们内在的心理因素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中,就好像童年时期玩过的平衡木一般。“幸福水平”也是如此,我们绝不会永远深感不幸,也不应久久的驻足于幸福之中。

“环境因素”表示的是我们所处的客观生活环境。我们或是贫穷或是富裕,然而即便“富人确实也有富人的烦恼”,平均的来看,国民购买力越高的国家普遍越幸福。此外,婚姻、健康、年龄、教育、社会地位以及种族乃至性别都可归类为“环境因素”。

“控制因素”来源于塞利格曼的一项心理学经典研究——“塞利格曼的狗”。在“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中,如果拥有认知功能的高级动物或者是人意识到不论他们如何挣扎都避免不了某些客观事实的发生,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就像是塞利格曼的狗在不断躲避之后还是被电击了几次之后,会放弃尝试再去躲避看起来很容易躲避的电击。习得性无助会极大的的削弱生活中的幸福感与意义感。

 

 

三因素构建的幸福理论有何侧重?

然而即便三因素与幸福水平是简单地线性加和关系,马丁塞利格曼还是在他的研究中详细给出了三因素在决定幸福水平层面的不同权重,三者占比大致符合下规律:

范围因素——50%

环境因素——10%

控制因素——40%

塞利格曼用“幸福的恒温仪”和“幸福的跑步机”两个贴近生活的统计模型结果解释了幸福方程式中占比最高的“范围因素”因素的理解方式。

 

1.“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范围因素”里的“幸福恒温仪”

当我们经过一段时间持续的努力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收获,比如项目成果展示获得了老师的认可、四六级、教资、雅思、托福查分喜获佳绩又或者平稳顺利考完了期末周最后一门科目……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欣喜若狂,打开某宝疯狂选购垂涎已久的商品、呼叫朋友上号在游戏世界一战通宵或者约上三五好友到附近美食城大快朵颐……

然而很是奇怪,这种好事情过后我们又瞬间陷入了情绪低落,总感觉怅然若失但仔细想想却无任何原由。这好像是说幸福天生就是有一个固定的范围,就如同“恒温仪”一样总是恪尽职守的将我们幸福的“温度”拉回到平常的设定。

 

2.你不断奔跑真的在接近幸福吗——“范围因素”里的“幸福跑步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都听过各业界大牛严苛的“科学的时间管理”。的确,善于将时间合理利用最大化总是保障努力质量的最好方式。然而我们制定详实的一条条时间表、Deadline(ddl)就好像是既是我们不断向前的目标,却又会成为我们内心的“心理预期”。

当我们达到了一层“预期”,又会有安排妥当的下一层“预期”横梗在我们面前,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就如同奔跑在停滞不前的“跑步机”上,总是过着“心理预期”无法满足的生活,那自然也就难以获得高水平的幸福。

经过这一番对于幸福来源的剖析,我们是否大概在脑海里建立了走向幸福的“认知地图”?知道了幸福的来源那我们又如何依据这些来源达到真正的幸福并建立“持久获得幸福的能力呢?

 

 

持续获取幸福感的能力

幸福=对当下已有的满足感(Wanting What You Have)/对当下未得的缺失感(Having What You Want)

这个等式将想要的东西与拥有的东西归结于一个简单的反比关系。即你拥有的缺失感越多,幸福感越低,反之你对现状的满意度越高,幸福感越高。与之类似的是传统佛教的接纳(非评估)原则——也可以说是正念。

“正念”实际上是一种有目的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当下体验而不进行评估的自我精神控制。它包含两个组成部分:“注意力带入当下并保持”与“对当下开放、玩味的接纳”。这种源自于古典冥想的自我体验通过过滤与收集将冥想者的思绪擦拭成一面通透镜子,使得我们能够忘掉过往的失去、不念未来的不可及,沉浸、自然地享受此刻绵延不断的幸福。

看到这里,生活中幸福感缺失的缘由也就呼之欲出了。

现代快节奏的社会带来的是对于时间竭尽所能的利用以及对于执行力极端的苛求。

在一个个ddl日程表的裹挟下,在理不清复杂人际关系的捆绑下,我们不免失去了对于个体体验的觉察。这种觉察的丧失导致我们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点滴的收获而仅仅着眼于缺失与痛苦。总的来说,正是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彻底丧失了持续获得幸福感的能力。

那我们又如何避免个体觉察的丧失带来的幸福感降低呢?单纯不加以变通的“正念”于当下看确实可行性不高,学堂君在这里带给大家一种亲测有效的方式——记日记!

没错,记日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正念”环境,因为无论日记里记录的是开心、好笑、励志、幸福还是难过、焦虑、愤怒亦或恐惧,日记的内容都是围绕自己的。记日记本身就是提供了一个“将注意力集中到当下体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在记日记前深呼吸几次、播放柔和舒缓的背景音乐,这样最能达到近似于“正念”的良好效果。久而久之,我们就能从记日记中获得持久的幸福。

 

 

尾声

幸福是可以量化的,它由自身对于幸福的主观预期决定、并受到生活环境与控制感的影响。

真正的幸福取决于自我悦纳的满足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幸福是因人而异的,我们也完全可以开创独属于于自己的“幸福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