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同学们身边会不会有这样的人——
1、遇到令自己十分尴尬的事情,事后还会无数次想起来,继续体验那种并不美好的感受;
2、和别人吵架过后,时间过了好久还是会想起吵架细节,及拼命寻找吵赢架的论点论据;
3、很多情况下,刚说完一句话,脑子里立刻觉得刚才自己不应该说那句话的,倍感后悔......
杨绛先生曾经对年轻人说过一句劝告:“你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读书不多,而在于想太多”。其实这些“高敏感”同学在生活和工作中会出现“情绪疲劳”的现象。
这种疲劳不是来自身体,却比身体的疲劳更加折磨人。
这种人,就会容易,卡在自己的情绪疲劳和心理负担里,不愿意主动走出来,容易陷入情绪化状态,总是觉得很累。若是不能及时地辨别和消化这些情绪的话,时间久了,就,容易变得抑郁和麻木。
高敏感度者还有一个不良现象,就是容易产生“共情疲劳”。心理学家查尔斯·菲格利对“共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是这样子描述的:“因为长期暴露在共情压力下,在身体和情感上感到疲惫和功能障碍,导致同情他人的能力下降。”
而这些人会出现下面的现象:
①生理上容易头晕胸闷、心跳加速、精神萎靡,睡眠困难等;
②心理上容易自责否定、压抑沮丧、情感麻木、受挫绝望等 ;
③认知上,怀疑原有价值观、解决问题低能,注意力涣散等。
当我们如果自身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的话,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
1、尊重自己的想法,接纳自己的感觉
心理学家张德芬说过:“一样东西,你越是抗拒它,它的力量反而越大。”所以,面对自己的诸多想法,我们可以识别自己的想法,尊重自己的思考内容,同时接纳自己当时的尴尬、悲伤、焦虑等感觉。
这样,你的内心反而变得平静,而那个东西也会放松下来,然后你与它们就能平和共处,停止扩散式的思考,而不是越陷越深,越想越多。
2、真实地表达出来,不要只是脑子想
很多情况下,你脑子里的思想很活跃,但你忘记了这只是你一个人的自嗨。事实上,如果你不去主动交流,表达你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别人永远无法走进你的思想和心里。如此一来,你不受外在环境因素的干扰,却会被内在声音所困扰。
学会表达,才是王道。赋予一个良好想法以完美生命的方法,就是去执行和实现它。
3、活在当下,不纠结过去,不担忧未来
《论语》曰:“三思而后行”。但想太多的人,没有把握好思考的这个度数,三思变成了胡思乱想,过犹不及,容易产生烦恼。人生在世,不需要想太多,做好当下才是最智慧。毕竟,过去已过去,无法更改;未来还未来,没必要杞人忧天;只有当下在眼前,抓住即是宝。
同学们,要知道世间没有绝对的完美,尽量让自己的思维放空,才能装进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人类,而不是一个思考的工具。我们可以通过散步,还是冥想、阅读、瑜伽等,让自己的大脑跳出过度思考的模式,给予自己的头脑和心灵适当的休息。
心理敏感,并不是一种“缺陷”,如果你发挥得当,还会成为你的优势。而余生那么短,建议你不要想太多,而是把思考的精力,转化为具体的内在行动力,这样才会把自己的生活活成最美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