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着我们想不到的心理学效应。
是什么让我们认为爱豆是全能完美的?
为何星座学可以让万千少年痴迷?
夜幕下一句“今晚月色真美”竟可以提高表白机率?
又是什么让我们产生了这种种错觉?
晕轮效应
当年看爸爸去哪儿节目,体操运动员杨威参加泥地足球赛,在场所有嘉宾都认为杨威是最强的对手,其中就可能带有晕轮效应的成分:这人体操能拿奥运冠军,在泥巴地里踢足球肯定也是一把好手。当时我也是如此认为,满心以为杨威可以吊打一众演艺明星,谁知结果完全相反。
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可以通俗理解为“爱屋及乌”的思维定式,因为人或物有一种优点,就会理所当然地将正面印象扩散到其他方面。
还有就是受广大粉丝追捧的各路爱豆,业务能力或是俊美外表就可以让他们呈现出一种我很完美的偶像形象。
不仅是评价人物时存在这样的思维定式,在评价一个社会时也可能如此。90年代的时候,日本经济大幅领先中国。日本是强国,日本的小学生们自然也是超级赛亚人,一篇充满事实错误,满篇不合常理之处的《夏令营的较量》流传甚广。再早些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看到欧美国家社会制度先进,就自然认为拉丁语系的文字也高人一等,搞起汉字拉丁化运动。
晕轮效应的反面是“恶魔效应”,即对人或者对事物一方面有负面感受,则其他方面也受其波及,产生负面印象。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里面就讽刺过这一点:“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我在看待事物时,会刻意警惕晕轮效应/恶魔效应的影响。大船下水,不足以说明一个国家强大到已万邦来朝的程度;一起骇人听闻的恶性事件曝光,也不意味这个社会就暗无天日。一个国家的法院做出一个令人拍手称赞的判决,不代表这个国家的司法制度尽善尽美;一个国家的个别人作出一件蠢事,也不能说明这个国家的青年人尽是无能之辈。
黑暗效应
一名男子钟情于一名女子。但每次约会总觉得双方谈话不投机有一天晚上,他约那女子到一家光线比较暗的酒吧,结果这次谈话融洽投机。从此以后,这位男子将约会的地点都选择在光线比较暗的酒吧。几次约会之后,他俩决定结下百年之好。
正如案例所述,如果你想向对象表白,可以邀请他或她到一个相对较暗的环境,放上点有情调的轻音乐,这样你的成功几率就会大大提高。
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在正常情况下,一般的人都能根据对方和外界条件来决定自己应该掏出多少心里话,特别是对还不十分了解但又愿意继续交往的人,既有一种戒备感,又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好的方面尽量展示出来,把自己弱点和缺点尽量隐藏起来。
人类的情感就是如此神奇,在较强灯光下反应更激烈,在光线较暗环境中,更容易让人放下戒备,人的性情会更温和,容易产生亲近感。在这种“黑暗效应”下,如果夫妻交谈前调暗灯光,那么吵架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我们应警惕夜幕下暧昧的声色和惑人的低语,不能为此将自己完全的暴露出来,谨慎对待每一个选择,小心斟酌自己的每一个念头。
巴纳姆效应
在我们年少无知的时候都相信过星座。在初中时,手中有一本星座血型的书能迅速成为女生的核心,甚至会偷偷打听暗恋男生的星座,然后偷偷的参考星座书双子座和白羊座合不合适。
这种心理现象就是巴纳姆效应,指人们会觉得一些人格描述非常精准地描述了自己的性格特点,但实际上这些描述往往非常模糊笼统,以致普遍适用[1]。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又被称为福勒效应或弗拉效应(Forer effect)。
巴纳姆效应真的是,在各大心理学的课程里教授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说起。这是一种反对星座血型等解释人类性格的理论。
例如我说:巨蟹座的人,身边充满朋友却依旧时常孤独,巨蟹座的各位一定觉得很对,是不是?可惜,我是临时瞎编的(你要是觉得不对我们再换一个:巨蟹座的人,会将喜欢和爱分清楚。)
反正都是我瞎编的。
例如性格测试,你只要把自己对应的答案之外的答案看一遍,你就会发现其实其他答案也适应。
测试总结出你喜欢吃橘子,难道你就不喜欢吃橙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