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以匠心守护非遗瑰宝 用科技激活徽雕文脉 ——土木学院暑期“三下乡”徽州三雕技艺传承团队活动纪实 |
发布时间: 2025-08-18 浏览次数: 10 |
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文化遗产保护号召,mg电子游戏官网_mg老虎机游戏-电玩城下载土木工程学院砖雕技艺传承调研团队深入安庆潜山、太湖、宿舍、怀宁、桐城地区,开展了一场以“探徽雕神韵·护文脉长存”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师生以匠心独运的调研方式,穿梭于古村老宅之间,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科技赋能传统技艺传承,书写了一段青春守护非遗的动人篇章。 文化溯源:三雕里的历史基因与美学密码 徽州三雕作为中国传统民间雕刻艺术的瑰宝,承载着徽州人“崇文重教、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实践团深入古街深巷、宗祠民居,从潜山刘大屋门楼的花卉木雕中解读“家业兴旺”的朴素愿望,在万涧村“福禄寿”三星砖雕里触摸雅趣生活的审美意蕴,于五千年文博园26米高的白玉万佛塔前惊叹匠人“以石为纸、以刀为笔”的创世气魄。团队通过速写记录、非遗传承人访谈、口述史采集,梳理出三雕技艺“因材施艺、图必有意”的创作逻辑:建筑构件中,门楼砖雕多取“松鹤延年”祈福长寿,窗棂木雕常刻“梅兰竹菊”彰显气节,桥梁石雕则以“镇水神兽”护佑平安。 问题诊断:传承断层与技术融合的双重挑战 经过深入的调研和深度的剖析,团队发现安庆地区徽州三雕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既有令人欣喜的成果,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在保护方面,政府高度重视徽州三雕文化的保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三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同时,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徽州三雕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这为三雕技艺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然而,三雕保护现存情况仍不容乐观。部分古建筑中的三雕构件由于年代久远和自然侵蚀,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而保护资金和技术力量的相对不足,给修复和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在技艺传承上,虽然有一些老一辈的三雕艺人坚守在传承一线,但传承人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十分突出。年轻一代受现代生活节奏和价值观的影响,对三雕技艺的学习兴趣不高,传承面临断层风险。此外,传承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师徒传承为主,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也不利于技艺的广泛传承。 在技术运用方面,传统三雕技术在古建筑修复和传统工艺品制作中仍有一定的应用,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但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不够紧密,创新发展能力有待提高。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技术为三雕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维扫描,科技赋能三雕传承新路径 在探索三雕技艺传承与保护的创新方法时,团队发现三维扫描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三维扫描技术能够以极高的精度对三雕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将三雕的形态、纹理、细节等完整地转化为数字化模型。 对于受损的三雕构件,通过三维扫描获取的数据可以用于精确地修复设计。技术人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对受损部分进行模拟修复,调整修复方案,确保修复后的三雕作品既能恢复原貌,又能保持其艺术价值。同时,三维扫描生成的数字化模型可以作为重要的档案资料进行保存,避免了因实物保存不当而导致的文化信息丢失。 此外,三维扫描技术还为三雕技艺的传播和教学提供了便利。数字化的三雕模型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欣赏到徽州三雕的精美之处。在教育领域,三维模型可以作为生动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三雕技艺的特点和制作过程,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徽州三雕技艺的深度探索,更是一场青年学子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文化守护力量的生动实践。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踪三雕技艺传承动态,完善数字化保护平台,为非遗活态传承贡献青春智慧。(文/图:李婉琳、顾鹏程、叶茜;一审:叶训;二审:马智鑫;三审:王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