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白湖蓄灌调研圆满收官 青春实践助力水利发展 ——土木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庐江行纪实 |
发布时间: 2025-07-22 浏览次数: 48 |
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mg电子游戏官网_mg老虎机游戏-电玩城下载土木工程学院“蓄灌安澜青春行”一行,以“蓄洪保量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深入庐江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东大圩蓄洪区现状问题以及未来的规划进行“全面体检”,用专业行动守护百姓“粮食安全”。 探访白湖干校 历史底蕴浸润初心 调研首站,团队来到白湖干校。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观看专题片、参观党史陈列馆,深入了解这座特殊机构的过往与当下。据悉,位于安徽庐江县白湖镇的白湖干校依托白湖农场建立,历史可追溯至1953年农场建成后。它肩负着安徽省监狱系统民警培训、廉政警示教育等重要任务,拥有完善的教学、训练场地及基础生活设施,借助白湖农场的丰富资源,成为集业务培训与党性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 作为青年学生,同学们在实地学习中深刻体会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严作风、守纪律”都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种生动的现场教学,比书本更直观地让大家理解了中央八项规定的深远意义,也激励着大家以严谨务实的态度投入后续调研,将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融入实践全过程。此次参观,让团队在调研伊始便浸润于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红色文化中,为后续实践注入精神动力。 聚焦蓄灌设施 细致排查把脉现状 告别白湖干校,蓄灌安澜调研团队来到核心调研地——白湖东大圩,对蓄灌主渠道、节制闸和排灌站展开全面细致的考察。蓄灌主渠道是团队调研的首个重点。该渠道始建于上世纪中期,全长约15公里,宽8-12 米,深度3-5米,作为白湖东大圩区域灌溉和排水的“主动脉”,滋养着周边数万亩农田。渠道两侧采用混凝土浇筑,部分区段设有防护堤。然而,历经岁月洗礼,渠道已显疲态:内壁多处出现裂缝,部分混凝土剥落露出砂石;底部沉积的淤泥和杂物影响水流通畅;岸边防护堤局部坍塌,堤上杂草丛生,树木根系深入堤体,对堤坝稳定性构成威胁。调研中,团队还意外发现一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胜利渡槽,这座长约50米、宽2.5米、高4米的小型渡槽,采用砖石和混凝土混合砌筑,承担着将主渠道水引至另一侧农田的功能,但目前存在槽体渗漏、砖石松动、部分支撑结构倾斜等问题。 随后,团队前往节制闸调研。作为蓄灌系统的关键控制设施,该闸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孔宽5米、高4米,通过闸门升降调控渠道水位和流量。团队向当地管理人员详细了解其运行历史与日常操作流程,并交流使用中遇到的问题。现场观察发现,闸门表面有锈蚀,启闭机运行卡顿,闸体与渠道连接处存在轻微渗漏。 最后考察的排灌站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配备3台55千瓦大型水泵,承担着汛期排涝、旱期引水的重要职责,机房为砖混结构,周边配有变压器等设施。经检查,水泵部分部件磨损严重,运行噪音大,机房线路老化,部分仪表显示不准,影响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精准判断。 满载收获启程 共期未来水利新篇 在田间大坝调研的过程中,成员们虽身体疲惫,却难掩喜悦。这份喜悦不仅来自实践任务的圆满完成,更源于知识收获的满足。通过此次“三下乡”活动,团队成员熟练掌握了蓄灌工程的问题排查与安全评估方法,自身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也为相关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返程途中,团队再次目睹当地正在扩建的水利枢纽。这座集灌溉、防洪、发电等功能于一体的工程,虽尚未完工,却已彰显出水利工程领域的骄傲与力量,让大家对其未来发挥的重要作用充满期待。此次白湖之行,不仅是一次实践调研,更是一场助力水利事业发展的初心之旅,团队将带着调研成果继续探索,为守护一方安澜贡献青春力量。(文/图/视频:范瑾、汪严雨;一审:叶训;二审:马智鑫;三审:王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