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乡”约盛夏 遇“践”青春 ——土木学院顺利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
发布时间: 2024-08-07 浏览次数: 192 |
本网讯 “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和帮助青年学子上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土木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号召,精心筹备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院一群充满朝气与使命感的青年,先后前往金寨、黄山、霍邱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助力乡村振兴。 精心整装筹备,吹响实践号角 本次实践活动,学院共计组建5支团队。出发前,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召开筹备动员会以及仪器使用技术培训会,指导学生制定行程安排和路线规划,明确调研过程中的任务和人员安排,强调调研地点覆盖多个县以及乡村地区,任务重大。为提高工作效率,团队成员积极讨论,查阅资料,细化分工,坚持将工作落实到岗位,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定岗定责,充分发挥成员最大效能,为三下乡活动做出科学、有序的事前规划。 7月9日,学院在徽匠楼1306会议室举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启动仪式。会上,各组汇报了三下乡期间的详细行程。指导老师明确指出并强调三下乡的精神要求: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同时,对下乡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紧急情况进行举例讲解,介绍一些简单的安全措施并分发团队服装及应急药箱。会后,由学院党委副书记马智鑫为团队授予三下乡出征旗帜,实践活动拉开帷幕。 探索砖雕韵味,弘扬青年力量 徽州砖雕技艺发展现状调研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在黄山市三区四县开展为期五天的实地调研。此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徽州砖雕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建筑相结合,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调研小组走访了多处砖雕厂和材料厂,与当地居民及行业专家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徽州砖雕技艺发展现状,以及当地居民对徽派砖雕的态度与看法。在调研过程中,小组成员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协调解决后,大家对于砖雕行业的现状、砖雕技艺的传承方式等方面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团队还参观了徽州三雕研学基地、徽州历史博物馆等地。 团队成员与省级非遗传承人鲍学寨先生进行了会谈。鲍师傅表示愿意通过mg电子游戏官网_mg老虎机游戏-电玩城下载这个平台,吸引更多年轻人认识、了解、爱上徽州三雕。这次交流不仅是一次文化的碰撞,也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通过与专家的交流,团队成员了解到一个“砖雕始终是建筑中的装饰品”,调研砖雕文化离不开徽派建筑物的调研。大家走访黄山各地区古民居与古桥,在实践中领略砖雕艺术的魅力。 聚焦防灾减灾,共筑安全防线 乡村桥梁安全风险与防灾设施调研团队深入歙县、黄山区等地,对洪灾后多座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桥梁进行了全面调研,积极准备城市生命线安全风险评估。 团队遵循城市生命线安全风险评估系统性、科学性、适用性、动态性的总体原则,对乡村桥梁进行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深入剖析乡村桥梁的安全隐患,做好灾后调研的任务,为“轻量化”快速评估打下坚实的基础。队员们通过使用非接触式挠度仪的现代化测量工具,顺利在没有对桥梁造成损伤的情况下,完成定点桥梁监测。轻量化快速评估全面实现了对桥梁运行监测数据的采集、汇聚和分析,高效监测桥梁的实时状态和灾后安全情况,显著提升城市生命线运行效率和安全,提高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筑起防灾减灾坚固屏障,消除城市生命线隐患的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不仅学习了轻量化快速评估的检测方法,并且巩固了专业知识,充分发挥了自己在乡村桥梁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扎根于这片土地上,坚定不移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走访梅山危房,心系民生福祉 梅山镇老旧小区危房鉴定调研团队在学院院长吴德义的带领下走进红色革命老区——金寨县梅山镇,这个位于大别山腹地的美丽小镇,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承载着不朽的红色记忆。此次待鉴定的房屋大多建于上世纪70年代,历经岁月洗礼,安全隐患逐渐凸显。尤其在雨季,山区房屋常因滑坡而倒塌。为了助力当地居民解决这一难题,鉴定团队带着专业知识和技能,不畏艰辛,深入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 团队深入农户,对当地老旧房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运用检测设备,对房屋结构、地基、墙体等关键部位进行检测,并在后续会为每一户居民提供专业的危房鉴定报告。吴德义结合实际情况为团队成员讲解房屋鉴定知识。他们穿梭于楼栋之间,用测量尺度量着安全的距离,用数据分析勾勒出改造的蓝图。在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上,他们不仅是在鉴定房屋的安全,更是在为居民的幸福生活编织着希望的网。 在走访鉴定危房的间隙,团队成员们参观了梅山水库及金寨县烈士纪念馆,感受伟大工匠精神和红色革命精神。老旧小区的低吟与红色基因的高歌交织成一首悠扬的田园诗,团队成员表示要为乡村振兴和红色传承贡献更多的力量。 探寻徽桥密码,解构徽韵文化 徽州遗产古桥修护现状调研团队深入黄山三区四县,开展徽州地区古桥保护现状调研,探寻徽桥密码,解构徽韵文化。用实际行动奉献青春力量,用所学知识服务乡村振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在黄山连续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洪水后,团队师生科学规划路线,逆溪而上,转山寻桥,触摸古桥的历史余温。在指导老师周宇的专业讲解下,团队总结了徽州遗产古桥保护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初步调研发现当下古桥灾变事件主要存在的三方面客观原因:环境观测零碎、水系径流演化、结构性能退化。针对这些问题,团队结合专业学科优势提出了古桥保护的新建议和新途径,并通过视频宣讲的方式,唤醒大家的保护意识,为徽州古桥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关爱留守儿童,培育健康心态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心理健康问题更加易发。学院的志愿者们在校工会、校团委指导组建的“易海暖阳,护航成长”三下乡团队中,带领孩子们制作石膏娃娃和扭扭棒作品,缓解其孤独情绪,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温馨氛围。 “你的生活本就应该多姿多彩”,从选择石膏娃娃到涂色,孩子们精挑细选,认真调色,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用具有创造性的双手赋予了石膏娃娃各具特色的外观。这不仅是一次美育教育,更是一次心灵的交互,让孩子们找到释放压力的出口,感受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扭扭棒通过独特的扭曲,可以创造出形态各异的艺术作品。志愿者介绍了扭扭棒制作的基本原理,鼓励孩子们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制作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花朵、戒指、王冠、眼镜,一件件扭扭棒作品通过孩子们灵巧的小手呈现出来,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并引导孩子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转移压力,在创作中发现美和表达美。 通过本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每个调研小组都为当地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他们的专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未来,土木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组织更多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为人民服务。同时,学院也将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文/图:姜岚、丰莹、丁昊韬、张思豪、范瑾;一审:叶训;二审:马智鑫;三审:王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