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祠里读楹联

时间:2023-06-06浏览:10

包拯作为古代著名清官,在开封、合肥、肇庆等地,都有后人为纪念他而修建的祠堂。开封包公祠始建于金、元,因黄河水患,屡毁屡建,现在看到的开封包公祠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游览包公祠,各个建筑上悬挂的楹联就像一颗颗明珠,吸引着游人的目光。

站在包公祠正门,一副大气磅礴的楹联迎面而来,“春秋有序,人民不亏时彦;宇宙无极,伟业尚待后贤。”此联气象雄伟,将时间轴与空间轴纵横呈现,标刻古今、笼盖天地,时彦是一时俊贤名流之意,包公不负百姓,而百姓又岂负包公?无论是包公还是百姓,都希望后世贤达继承发扬廉洁之风以铸就伟业。紧接着在大门门柱后面,又有楹联“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颂赤胆;正气被之管弦,百姓皆呼青天。”

到了二殿,悬挂一副五言短联,言语甚是有力,“峭直传今古;清廉著史乘。”“峭直”是耿直严峻之意,“史乘”即历史典籍,意思是说,包公刚正的性格千古流传,清正廉洁的为官事迹更是载入史册。二殿内陈列有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石碑,刻着183任开封府尹的名字,而包拯名字已然成了一道指痕,这是因为见到这块题名碑的人们,都喜欢在包拯的名字上抚摸,表达自己的敬慕之情。二殿后门有一副对联,写出了包公的风骨,“朝野震清刚,一片公心扶社稷;典型昭鉴戒,千秋关节怕阎罗。”当时朝野有俗语道:“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这两位是无法疏通关系的,因其铁面无私,那些暗中行贿、为非作歹之人无一不惧怕包公。“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大公无私才能无欲则刚。

进了后院,松柏苍苍、古槐成荫,往来游人表情肃穆,处处都能感受到包公文化中充盈的正气清风。“欲奉箴铭上三疏;思除弊政陈七章。”这是西殿的楹联,与殿内主题相呼应,讲述了包公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如端州掷砚、陈州放粮、怒铡亲侄等,虽然包公为后世逐渐神化,通过演义、戏剧等赋予包公诸多传说,但这并不都是凭空而来,而与包公敢作敢为、为民做主的精神一脉相承。再看东殿,“启正门,群奸丧胆;断关节,百姓开颜。”“启正门”背后有一典故,史书记载:“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古代百姓告状不能直接走进衙门,必须把写好的状子交给衙役,而心术不正的衙役这时就会乘机敲诈勒索,所以包公将开封府大门打开,让告状的人直上公堂,当面陈述曲直,由此换来了大快人心、百姓颜开。

来到正殿前面,一排楹联甚有气势。居中一联,“正气塞乾坤,事属公私须有别;丹心昭日月,人归善恶自分明。”心存公、不容私,断善恶、辨是非,这正是人们喜爱包公的原因。但凭丹心一片,定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如此怎能不受百姓拥戴?再看一联,“铁面无私,辇下豪门慑霜简;镜心普照,旧邦黎庶护甘棠。”“辇”是利用人力推动的车,是达官贵人才坐得起的车,“霜简”是古代御史弹劾大臣的奏章,亦称白简。包公“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镜心”指似镜一般清洁的心,“黎庶”指老百姓,“甘棠”为树名,召伯为周文王姬昌之子,曾在甘棠树下办公,后世用“甘棠”称颂有惠于民的地方官吏。上联色调为冷,冷对宵小,下联色调为热,热爱黎民。最外两侧还有一联,“五湖四海,何处真能断关节;万祀千秋,几人堪与俎豆同?”这一联是用发问的口吻,来倾诉世人对为官者反腐拒腐、勤政廉政的希冀。

伫立在大殿之上,包公像高大巍峨、神态庄严,两侧有一副长联,“正气上彤廷,辄法郑公三疏,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选将实边,奏议服他匡谏笔;清风扬碧落,不持端砚一方,任刚毅,绝苞苴,威权贵,保民安业,丹青照我瓣香心。”此联全面概括了包公的一生,包公正义凛然,敢于匡正谏诤,识忠奸,惜人才,同时,他拒绝贪腐,不惧权贵,为民作主,造福于民,保留自己的高洁之心照亮天地间。包公的精神不是抽象的,是由他一件一件的担当作为事迹而形成的,是由百姓世世代代口口相传而形成的。是非自有公论,公道自在人心,比石碑更为不朽的,是人民的口碑。

站在包公祠的院子里,便可以眺望到碧波浩荡的包公湖。据民间传说,包公眉间的月牙形古镜沉落到湖底,因此湖水清澈见底、光洁如镜,那些做了亏心事的人不敢在湖边经过,生怕宝镜照出他们不可为人知的坏事,从而遭到包公的惩罚。而包公湖畔,就是大名鼎鼎的开封府,我们似乎还能听到包公威严的声音在回荡——“升堂!”(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