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学院党支部学习观看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

发布者:黄镭发布时间:2024-09-10浏览次数:10

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明确高校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学院党员队伍的思想建设工作,提升党员素养。9月6日下午,继续教育学院党支部组织了线上观看学习“担当教育新使命,奋进强国新征程”2024年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第二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本次微党课由天津大学党员代表马新宾开场并主讲,分别介绍了天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六所高校是如何回答“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时代命题”。

天津大学根据“新工科建设路线图”确立行动指南,实施新工科教育,开启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高校在工程教育理念上实现了新突破,开辟拔尖人才培养特区,构建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因材施教”;在工程人才供给适配度上也实现了新突破,不断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AI+工程教育”生态;此外,在产教融合有效度上实现了新突破,搭建了“产业-教育-科研”协同的工程教育生态,全面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新质”人才。

浙江大学将育人放在组织系统的中心位置,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高校首创国内研究生层次实体化工程师学院,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创新路径。其中,竺可桢学院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已培养出多名院士、国家杰青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力量,不断提升“三区”建设:建设体系化研究的“集中区域”、原始创新探索的“自由区”和产学研用开放合作的“融合区”。“集中区域”构建了从科学到工程,产业全链条系统化科研体系,实现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落地;自由探索“特区”集聚了无数敢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的青年科技人才,已产出高分子量聚硫酸酯合成方法等一批国际顶尖的创新成果;“融合区”将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贯通,形成了企业与高校相互增益的正循环。

清华大学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坚持“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将大学创新体系融入国家创新体系。“顶天”引领创造基础研究突破,以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薛其坤院士的实验室为例,高校不断提升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原创成果;“立地”导向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究团队开启20年产学研联合攻关之路,解决了在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上实现源地址验证,防止源地址伪造这一世界性的技术难题;以“树人”为本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实现了科研创新成果与国家发展需要精准匹配。

西安交通大学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为侧重点,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建立了思政引领、品行养成、思维创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形成了“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和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特色育人文化,发挥本科生“书院制”和“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示范作用,立足学术前沿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创新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培养机制,实现了“研究性的教、探究性的学、创新性的做”培养新模式。

同济大学在系统谋划、近悦远来、厚植沃土、分类评价、护航保障五大方面集中发力,打造人才工作新生态,提高拔尖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依托校内外各项资源,加强合作交流,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顶尖科学家和优秀人才来校工作,全面推进长聘教职体系制度改革和人才评价改革,强化人才服务工作机制,新增多名两院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等高层次人才。

通过观看学习,党员们结合自身实际,纷纷表示要更加坚定以高标准、严要求时时自省,投身于高校实际工作与教育事业中。以此次的微党课为契机,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于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火热实践中,奋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篇章贡献智慧与力量。(文:李云芳;图:王进;一审:戴娟;二审:马晓敏;三审:李伟)